1.CRC
1.
数据
未知数最高位
不同次项得到的一组数据
数据补零(未知数最高位个)/不同次项得到的一组数据 求得其余数
2.CDMA
1.
2.子网掩码
1.
2.
在为主机设置 IP 地址时,需要考虑以下几点:
- 合法的 IP 地址范围:每个八位组(octet)必须在 0 到 255 之间。
- 特殊用途的地址:某些地址被保留用于特殊用途,例如:
- 127.0.0.0/8:保留为回环地址,用于本地主机通信。
- 广播地址:某个子网的最后一个地址,不能分配给主机。
- 网络地址:某个子网的第一个地址,通常不能分配给主机。
根据这些原则,分析选项:
A. 29.9.255.15
- 这是一个合法的 IP 地址,且没有落入特殊保留范围,可以用作主机地址。
B. 127.21.19.109
- 这个地址在 127.0.0.0/8 范围内,属于回环地址,不能用作主机地址。
C. 192.5.91.255
- 这个地址可能会是一个广播地址,具体取决于子网掩码。例如,在 /24 子网中,.255 是广播地址,不能用作主机地址。
D. 220.103.256.56
- 这个地址是无效的,因为 256 超出了八位组的最大值 255。
综上所述,能够用于主机的 IP 地址是:
A. 29.9.255.15
3.
要找到与网络172.168.16.0/22相邻的子网,我们首先需要理解/22子网的范围。/22表示子网掩码为255.255.252.0,它覆盖的IP地址范围是:
- 起始地址:172.168.16.0
- 结束地址:172.168.19.255
所以,172.168.16.0/22覆盖的IP地址段是从172.168.16.0到172.168.19.255。
与这个子网相邻的子网有两个:一个是前一个子网,另一个是后一个子网。
- 前一个子网:172.168.12.0/22
- 后一个子网:172.168.20.0/22
我们来看一下选项:
A. 172.168.32.0
- 这个地址明显不在相邻范围内,它属于更远的子网。
B. 172.168.24.0
- 这个地址也不在相邻范围内,它属于更远的子网。
C. 172.168.20.0
- 这个地址是紧跟在172.168.16.0/22之后的子网。
D. 172.168.48.0
- 这个地址明显不在相邻范围内,它属于更远的子网。
因此,与172.168.16.0/22相邻的子网是:
C. 172.168.20.0
4.
正确的答案是 D. MACR22。
解释如下:
- 在数据从主机A传输到主机C的过程中,数据包会经过多个网络设备(主机A -> 路由器R1 -> 路由器R2 -> 主机C)。
- 每经过一个网络设备,链路层的MAC地址就会发生变化。源MAC地址会变成发送该帧的设备的MAC地址,目的MAC地址会变成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。
- 数据包的最后一跳是从路由器R2到主机C。
- 当路由器R2向主机C发送帧时,它会使用自己连接到主机C所在网络的接口MAC地址作为源MAC地址。
- 根据图中的信息,路由器R2连接到主机C所在网络的接口MAC地址是MACR22。
- 因此,当主机C在链路层收到这个帧时,帧的源MAC地址将是MACR22。
所以,正确答案是 D. MACR22。
需要注意的是:
- MACA 是主机A的MAC地址,但它只在第一跳(主机A到路由器R1)中作为源MAC地址。
- MACR11 和 MACS1 在这个传输过程的最后一跳中不会出现为源MAC地址
5.
正确的答案是 A. IP1、IP3。
解释如下:
- IP数据报在整个传输过程中,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保持不变。这是因为IP地址用于标识网络层的端到端通信。
- 在这个场景中,主机A(源)向主机C(目的)发送数据报。因此:
- 源IP地址始终是主机A的IP地址,即IP1
- 目的IP地址始终是主机C的IP地址,即IP3
- 当数据报在路由器R1和R2之间传递时,虽然数据报的物理传输路径发生了变化,但IP头部中的源IP和目的IP保持不变。
- 需要注意的是,在数据链路层,每一跳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会发生变化,但这不影响IP层的地址。
- 选项B、C和D都不正确,因为它们或者颠倒了源目地址,或者使用了不相关的IP地址。
所以,正确答案是 A. IP1、IP3。这保持了IP数据报在整个传输过程中源IP和目的IP的一致性。
6
让我们逐步分析这个问题:
ARP 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 请求用于将已知的IP地址解析为相应的MAC地址。
在主机A向主机D发送IP分组的过程中,可能需要进行以下ARP解析:
a) 主机A需要知道路由器R1左侧接口的MAC地址
b) 路由器R1需要知道主机D的MAC地址最多的情况(2次ARP请求):
- 如果主机A和路由器R1都没有对方的MAC地址缓存,那么会有2次ARP请求。
最少的情况(0次ARP请求):
- 如果主机A已经缓存了路由器R1左侧接口的MAC地址,且路由器R1已经缓存了主机D的MAC地址,那么不需要进行ARP请求。
中间情况(1次ARP请求):
- 如果主机A已经缓存了路由器R1左侧接口的MAC地址,但路由器R1没有缓存主机D的MAC地址,或者相反的情况。
因此,正确答案是 A. 2,0
- 最多有2次ARP请求
- 最少有0次ARP请求
选项B、C和D都不正确,因为它们或者高估了最少ARP请求次数,或者低估了最多ARP请求次数。
7
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分成3片:
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(MTU)通常是1500字节。
IP分片时,每个分片除了需要包含数据外,还需要包含IP头部。标准的IP头部大小是20字节(假设没有可选字段)。
因此,每个分片能够容纳的数据量是:1500 - 20 = 1480字节
现在,我们有3000字节的IP分组需要分片:
第一片:1480字节数据 + 20字节IP头 = 1500字节
第二片:1480字节数据 + 20字节IP头 = 1500字节
第三片:40字节数据 + 20字节IP头 = 60字节1480 + 1480 + 40 = 3000字节(原始数据量)
因此,3000字节的IP分组会被分成3片。
这就是为什么答案B(3片)是正确的。这种分片方式确保了每个分片都不超过以太网的MTU,同时也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完整传输。6000为五次